top of page

少即是多?不要只追求「少」、「多」也要!

  • 作家相片: Winnie
    Winnie
  • 2022年7月5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
什麼是「少即是多」?


到底是「少」比較好?還是「多」比較好?


極簡生活常常提到這樣「Less is More」的概念,但我發現很多人反而被這樣的概念干擾,反而讓自己活得更不自由。


所以我想再透過文字來釐清一下這個概念、分享一下自己的解讀。(純粹是個人解讀,不代表適用所有人)


 

有些人認為「極簡就是少」,於是物品方面減少到「僅生活所需」、人際關係方面盡可能不跟任何人來往、日常方面事情能不做的就儘量不做、工作方面可以不工作就不想工作,讓自己只是「單純地呼吸著、生存著」,這就是極簡生活的理想境界嗎?


我認為「少和多」是一體兩面不能分開的,如果只追求一邊就會有失偏頗。


有少的地方,就會有多的地方;有痛苦的地方,就有快樂的地方,這是一個「二元合一」的世界,施壓於天秤的一邊,另一邊一定也會受到影響的!


 

第一層次的「少即是多」


有些人在學習極簡生活之後,將自己的物品減少了,同時也發現自己的時間增加了、可以花在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上的時間變多了,這就是典型的「少即是多」,少和多都會發生,只是發生的時間不同而已,但必然發生。


同樣的,當我們買了一個物品,物品增加了、金錢減少了,這也是典型的「少和多一起發生」的情形。


同樣的,當我們拼命工作,收入變多了,但休息減少了、健康減少了,這也是典型的「少和多一起發生」的情形。


因此,我認為我們不可能一味地追求少,因為相對應的「多」肯定會在某個時間點出現,但我們可以決定的是我們要將這些少和多分配在哪裡。


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,就比較不會受到「少或多」多影響了,只是單純地「做選擇」而已,因為不論做了什麼選擇,我們都已經做好了接受「少和多」的兩種結果。(這可能就是佛教經典《心經》所說的「不增不減」吧!)


 


第二層次的「少即是多」


能夠理解並接受「每個選擇都會帶來對應的少和多」,內心可以接受選擇之後的結果,我認為這就是「第二層次的少」。


例如,我選擇將衣服減少,可能導致的結果是衣櫃的空間變大、時間變多,同時也減少了能夠體驗不同時尚穿搭的機會,但每個結果我都能接受、也享受這樣的生活,不會被其中一個看似缺點的要素所影響,這就是「第二層次的少」或是「第二層次的空」。


例如,我選擇離開穩定高薪的金融業,變成一個極簡生活的部落客或YouYuber,我的工作自由度增加、穩定度減少、樂趣和變化增加、收入減少,有許多的「少和多」,但我很滿意這樣的生活,看似優點和缺點的元素都是很棒的體驗。


有些人選擇繼續穩定但不喜歡的工作,一邊喜歡它的「多(好處)」,卻又一邊抱怨它的「少(壞處)」,這就是在內心上還沒認知到「少和多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」,煩惱不能改變也不需煩惱的事物,可以說是沒事找罪受了!


煩惱和焦慮愈「多」,生命的自由度就愈「少」,「少和多」是並存的。


這個階段可以斷捨離的就是「『只想斷捨離一件事的壞處、只留下好處』的錯誤認知」。


我認為一件事情一定同時會有「少和多」、「好和壞」、「痛苦和快樂」兩者的元素,只是「發生的時間」不同而已。


當然,當一件事情可以同時具備兩面的性質,也可以說它不具備任何性質了,也可以說回到了「空」的狀態了吧!因為「都可以」,所有「空」!


當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的選擇之下所發生的任何(所有)結果,只是觀察和體驗過程,代表我們不再受到「少和多」、「好和壞」、「痛苦和快樂」的影響,也就維持內心「空無或少」的狀態了!


也許這就是佛教經典《金剛經》中所提到的「不思善、不思惡」,但是我認為要先「思善、思惡」,理解所有選擇都存在「善、惡」、「少、多」兩面,自然就會「不思善、不思惡」、「不思少、不思多」了吧!自然也就能體驗到《心經》中所提到的「心無罣礙」的狀態了吧!


但內心回歸「空無或少」的狀態就好了嗎?我認為不是!


如果只是維持「空無或少」,那又偏頗另一邊了,因為「少和多」是並存的啊!


我認為「第二層次的多」就是「創造、體驗、變化」。


內在要「少」,但外在要「多」;內在要「空」、外在要「無限」。


這個概念就可以回應到,「有些人認為極簡生活什麼到要『少』,讓自己只是單純地呼吸著、活著,在世上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不必要的」的特殊論點。


我發現有些人學習佛學也會遇到相似的狀況,認為佛學強調「空」,於是就誤以為「什麼事都不做」才是理想的狀態。


我認為,「我」是一個生命、一段故事、一段旅程、一段訊息,而當我內心「空無」、「無罣礙」時,我的這一段生命、這一段故事、這一段旅程就可以無限地展開、不受內心限制地展開,過程中會經歷無數的「少和多」、「善和惡」、「痛苦和快樂」,但都是精彩的體驗!


「減少」的體驗、「增加」的體驗都是我生命中美好的禮物。


如果可以到達「第二層次的空」,讓心的狀態自然地「不思善、不思惡」,讓心的狀態「無所住」、「無罣礙」、「極簡」,在這樣的狀態之下也能自然而然地「發菩提心」、「創造、體驗和變化」了吧!


 

當然,我明白要讓自己理解「少和多是一體兩面的」並非一蹴可幾的,但我們平常隨時隨地都在「選擇」、在「行動」,因此這些選擇和行動可能都不是在「心無罣礙」、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的狀態下產生的,於是又帶來了更多的「少和多」所產生的結果和內心的痛苦。


這一階段的少和多的鍛鍊本來就是起起伏伏的,有時候透過內心的少來增加外在的多(體驗),有時候透過外在的多(體驗)來減少內心的髒污,兩者相輔相成,而持續地整理和行動下去,內心就會回歸愈純粹的空,外在就能體驗和包容更多的變化以及創造更多的故事和旅程,它是一個逐漸「趨近」的過程。


 

以上只是整理維尼目前的個人想法和信念,讓我更認識我自己,不代表是「正確的」、「善的」唷!


這個整理過程真是好耗腦、好累啊!但也很過癮,哈哈!


當體驗和體悟愈來愈多,我發現愈來愈難用「文字」描述出來,文章中的「少和多」在每個階段的意義,而且有時候是形容詞、是名詞、是動詞, 如果讓大家讀得一塌糊塗,先說聲抱歉了!如果有想再深入聊聊的話題,歡迎提出!

2 Comments


Alvin Wong
Jul 12, 2022

维尼的文章,常常成为我在增添物品之前的一声警钟。我不是个极简主义者,却时常在面对物品时,想起你们,想起你们分享的极简观念,常使我获益良多。

Like
Winnie
Winnie
Jul 13, 2022
Replying to

😊

Like
bottom of page